【古生物编年史】巨龙的先驱与帝国的基业 三叠纪诺利期-瑞替期
2023-07-11 23:54:26   哔哩哔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先更正一个疏漏:上一期提到蜥脚亚目的崛起时,光顾着提始盗龙等恐龙了,把卡尼期一个重要的分支瓜巴龙科Guaibasauridae,这是一类比始盗龙略进步的蜥脚类,已经有了一定四足行走能力,但可能像后来的板龙类一样,不全用四足行走,而是两种情况并用。主要生活在卡尼期到瑞替期。

在暴雨停后,盘古大陆的生命大换血,耐旱的植物大量灭绝,生态系统洗牌,初代目恐龙诸如艾雷拉龙和始盗龙等从化石记录中消失,更近一步的恐龙们从先辈手中接下了大旗,诸如腔骨龙超科(Coelophysoidea,又译作虚型龙超科),艾雷拉龙下目Herrerasauria和早期“原蜥脚类”一起发力,在伪鳄类的统治下拿到了属于恐龙的基本盘

首先来看最原始的艾雷拉龙下目,虽然艾龙本尊灭绝了,但布氏钦迪龙(Chindesaurus bryansmalli),克劳斯盒龙(Caseosaurus crosbyensis)等恐龙完成了接力,它们的体型较艾龙本尊较为缩水,体型只有1~,10~20kg。它们分布在各地,如北美钦迪组(Chinle)公牛峡谷组(Bull Canyon)等,将恐龙的足迹散步到了全球

基干鸟足类的腔骨龙超科是一类活跃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小型恐龙,其最早的成员可能是三叠原美颌龙(Procompsognathus triassicus),这是一类小型恐龙,根据《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给出的数据,其可能只有1kg左右,没想到吧,一米长的恐龙还没有你家喵主子沉,是不是感觉我能打十个?

时间来到瑞替期,大名鼎鼎的“三叠小恶魔”鲍氏腔骨龙(Coelophysis bauri),其外号源于一个乌龙:一具腔骨龙化石胃中有一具骨骼,最初人们认为这是腔骨龙同类相食的证据,后来才发现这是一种小型伪鳄类-黄昏鳄。腔骨龙保存了数百具骨骼,其中不乏保存完整的,一个恐龙公墓中埋藏了许多腔骨龙化石,从成年到未成年都有,真是一家人整整齐齐死在一起,证明其可能群居。腔骨龙与很多早期恐龙一样,骨骼十分纤细,体态修长,与早侏罗世的兽脚类特别喜欢头冠不同,腔骨龙类化石暂时很少发现头冠的痕迹,只有理氏理理恩龙(Liliensternus liliensterni)不明确是否有头冠

虽然早期兽脚类被伪鳄类一再打压,但在黎明来临之前,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恐龙家族的不屈意志,待到地幔重绽红莲,山火再现世间,恐龙将迎来巅峰时刻

与其相比,“原蜥脚类”发展更为迅速,由于没有伪鳄类的打压,这些基干蜥脚类体型增长迅速,坎德拉里瓜巴龙(Guaibasaurus canderlariensis)仅有2m左右的体型,而中诺利期,另一种著名恐龙-长头板龙(Plateosaurus longiceps)就已经达到了8m,体重已然是破吨级的巨物,但尽管如此,它们依旧可能会双足行走。板龙的化石异常完好,和腔骨龙一样,数百具骨骼有成年也有未成年,是最完整的三叠纪恐龙之一。

对了顺便提一嘴,翻《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时发现一个bug:许多“原蜥脚类”的时期标注为“康尼亚克期”,而众所周知,原蜥脚类活跃在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而康尼亚克期在晚白垩世,期间跨度超过一亿年,甚至有些超过了一点五亿年!放张图就能感受到了

悍龙类,板龙类等原蜥脚类,较最原始的始盗龙等已经由肉食或杂食进化到了完全或几乎完全植食,这让它们体型增长迅速,也越来越偏向四足行走,牙齿也逐渐过渡到吃素专用,在兽脚类尚被打压,鸟臀目音讯全无的情况下,这些巨龙开启了第一个属于恐龙的巨龙时代!

关键词:

上一篇:万达电影:控股股东万达投资拟转让8.26%公司股份
下一篇:最后一页